第191期-文硕阁乐学论著公共版权书籍分享大合集

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目前,文硕阁网站已经整理出1.4万本公共版权的书籍。由于本文章的篇幅限制,因此会将书籍分成多个文章进行分享。这是第191篇,更多的书籍将在后续的文章中陆续分享给大家。

关于文硕阁

文硕阁网站(www.wenshuoge.com)是一个网络图书馆,专门收录公共版权书籍。成立于2019年,目前已经累计收录了1.4万本公共版权书籍,并提供PDF和EPUB两种格式的下载。最重要的是,这些书籍可以用于商业用途而无需额外授权。

文硕阁网站的出现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可以免费获取和阅读大量的公版书籍。无论是对于学习、研究还是娱乐,文硕阁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通过文硕阁的努力,这些珍贵的公版书籍得以传承和保护,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其中的智慧和乐趣。

上传书籍赚钱

文硕阁网站自豪地宣布推出了全新的功能,为所有注册用户提供了一个赚钱的机会:现在,您可以在文硕阁网站中发布自己的原创书籍或您精心整理的公共版权书籍,并在每次下载时都享受到收益!

这项全新功能的目标非常简单:我们希望鼓励更多的文硕阁网站的用户参与,一同分享和传播宝贵的书籍资源。不论您是一位热衷于创作的作者,还是一个喜欢整理和分享公共版权书籍的文化爱好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发挥空间并获得收益。

文硕阁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多便捷、有益的功能,帮助您更好地探索知识和文化。我们期待着您的加入,一同共享这个令人兴奋的新特性,并为文硕阁社区的繁荣和文化传承添砖加瓦!不要错过这个机会,立即登录并开始分享您的书籍,享受丰厚的下载收益吧!

去发布书籍:https://www.wenshuoge.com/publish/

关于公共版权

什么是公共版书籍呢?根据中国现行的著作权法规定,除了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之外,中国公民对自己的著作享有的法定权利在作者死亡后的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截止。超过著作权法保护期限后,这些作品就进入了公有领域,也就是公共版权。这些因为作者已故而失去发行权、改编权等著作权利的书籍,就被称为公共版权书籍,简称为公版书。

让我们一起加入到文硕阁的行列中,为中文公版书的传播和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让这些宝贵的作品继续闪耀光芒,为我们带来无尽的知识和启迪。


书籍分享

郁氏书画题跋记

在线阅读: https://www.wenshuoge.com/book/4747/

十二卷。续题跋记十二卷。明郁逢庆撰。郁逢庆,字叔遇,别号水西道人。嘉兴(今浙江嘉兴)人。此书共有前后两集,前集末有自识说:所见法书名画,积成卷帙,时崇祯七年冬。按崇祯七年是公元1634年,这是前集成书时间。后集未曾指出成书时间。此书内容是郁逢庆所见书画而录的题跋。因此书是随见随录,并不分类,时代与作者也无次序,所以也无法分清其体例特点。书中所录也有一些错误。如赵孟坚所藏定武《兰亭》本“天圣丙寅”一条、“范仲淹”“王尧臣”“米黻”“刘泾”四条的年月日位置,皆与海宁陈氏《渤海藏真帖》所刻楚摹本相同。本来赵孟坚定武《兰亭》本就有范仲淹题,褚模本也有赵孟坚印。由于传写错误,使两本题跋混为一种。又如五字损本文征明题跋,既载于前集第十卷,作“嘉靖九年八月二日”,下注云“详见续集”。但续集第二卷载此跋则作“嘉靖十一年六月二十又七日”。这样同一帖,同一跋而年月日截然不同。还有,前集中高克恭仿米芾《青绿云山》也注“详见续集”,但前集中高克恭名款及“至正戊子吴镇题”一段,续集中反而没有。另外沈周《竹居卷》也说详于续集,但前集中原有徐有贞、文林、吴宽、钱仁夫、秦巘诸人之题诗,与前集所载次序也颠倒。诸如此类,前后多相矛盾。至于前后体例上,如宋高宗画册、梁楷画石、王羲之书扇等皆有水西道人题记,亦即由郁逢庆所藏,但第一至第四卷,每卷尾皆有“崇祯甲戌冬日收藏”题记,核其年月,亦即郁逢庆所自识。总之此书错误芜乱之处不少,但由于其收辑繁富,多可为后世人互资参考。所以仍为《四库全书》著录,此书主要版本有:路有抄本、振绮堂抄本、余家有抄本、八千卷楼有精抄本、宣统三年(1911)顺德邓氏风雨楼铅印本。


梁启超家书

在线阅读: https://www.wenshuoge.com/book/4748/

梁启超著。主要讲述了该书是梁启超写给自己子女的书信的一部合集,体现了梁启超独特的教子良方。包括2封致妻子李蕙仙的信,给孩子们的信134篇。大致前29篇为文言,第30篇后为白话。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一位存世著作且多且厚,涉及范围且深且广的学术大家,他的整个体系的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但是鲜少被人知晓的是,他同时也是一个优秀而成功的父亲。他长大成人的子女有九人,他们个个成才,各有所长,有的是新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有的是著名的考古学家,有的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有的从事经济学研究,有的从事社会活动,有的是著名的火箭控制系专家……更有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在中国家庭中是非常少见的。梁启超的子女们几乎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却在学成以后悉数回到祖国,建设中国,这与梁启超成功的人格教育是分不开的。


唱论

在线阅读: https://www.wenshuoge.com/book/4749/

乐学论著。元燕南芝庵撰。不分卷,共三十一节,每节不标题目。内容除简略地列举古代著名的音乐家、歌唱家、作曲家和古典戏曲的主要体制外,大部分是关于宋元两代戏曲声乐理论和歌唱方法。其音乐美学思想,注重歌唱中的抑扬顿挫的格调、停声待拍的节奏,并提出“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的美学命题。认为“歌之格调:抑扬顿挫,顶叠垛换,萦纡牵结,敦拖呜咽,推题丸转,捶欠遏透。”指出歌唱时,高低转折,要圆转自如。要使其声扬,必先使其抑;要使其声抑,必先扬其声;一腔顶着一腔唱,下句起音,要顶着上句尾声唱;行腔时,要讲究有板有眼,不失尺寸;发声落音,应极为厚实,要求在拖长的唱音上加上美的装饰音;要以情感贯注入声调的表达;歌唱时要有圆润如明珠般的格调,使人在听觉的美感中产生视觉美感。又要求歌唱时要注重蓄气吐气,使唱音刚柔如意,长短合度。其歌唱美学思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有元杨朝英选编的《乐府新编阳春白雪》附录本,元陶宗仪著《南村缀耕录》收录本,明臧懋循编《元曲选》附录本。近人任讷辑《新曲苑》本,《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收录。


弹琴杂说

在线阅读: https://www.wenshuoge.com/book/4750/

乐学论著。明杨表正撰。杨为明代古琴声乐派——江派中著名的演奏家。美学思想上,认为琴的功能,在于“禁邪归正,以和人心”。以儒家关于“和”的审美标准,要求操琴者,“抑乎淫荡,去乎奢侈,以抱圣人之乐。所以微妙在得夫其人,而乐其趣也。”强调弹琴所发生的陶冶身心,育其情性的效果。注重演奏者操琴的环境和气氛,提出“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又说:“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反映其重视审美主体心灵净化与情绪的平静,审美环境的烘托等观点。主张以意趣深入琴曲的底蕴,并以遇知音或自得其乐,作为审美接受的条件。指出“如不遇知音,宁对清风明月、苍松怪石、巅猿老鹤而鼓耳,是为自得其乐也。”又说:“如是鼓琴,须要解意,知其意则知其趣,知其趣则知其乐;不知音趣,乐虽熟何益?”强调弹琴演奏者,“务要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能与道妙会,神与道融。”反对以“手势花巧”和“声音艳丽”而令人感到“好看”和“好听”,要求以高度人生修养和知识结构表达演奏者的审美观:“德不在手而在心,乐不在声而在道,兴不在音,而自然可以感天地之和,可以合神明之德。”又说:“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要读书。”其美学观点,对于明代古琴声乐派有相当的影响。有《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卷一所录明刊本。《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收录。


绘事微言

在线阅读: https://www.wenshuoge.com/book/4751/

中国古代画学论著。明唐志契著。四卷。卷一凡五十一节,论述山水画美学原理。认为“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主张情景合一,以艺术家的个性贯注于山水之中。提出“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的观点。指出以情观景,才能使落笔不生软、不板呆,强调以审美情态观察山水,才能使作品超越古人。又有“画尊山水”、“画以地异”、“山水写趣”、“画要读书”、画“要看真山真水”等各节,反映其反对绘画摹拟古风,重视真、情的美学观点。卷二至卷四,采集前人观点,包括《品画录》、《续画品序》、《画录补遗》、《纪艺》、《续纪艺》、《画笺》、《画麈选要》、《画媵选要》、《画题》、《山水松石格》、《山水诀》、《画论》、《画山水赋》、《笔法记》、《名画记》、《林泉高致》、《山水纯全集》、《画史》、《画训》、《画继杂说》、《画山水诀》、《图画歌》、《山水节要》、《绘宗十二忌》、《采绘辑议》、《画谱》、《无声诗》、《画苑》、《画说选要》、《国朝吴郡丹青志》、《画史》、《书画金汤》、《名人图画语录》等。为历代画学美学思想精华。该书一度流传较广,为艺林所重。原刻藏本有“天启丁卯(1627年)仲春自序”,今已佚。现只存郑元勋序一篇。有《秦汉十印斋旧藏明钞本》、文澜阁《四库全书》补钞本、《海陵丛刻》本、文澜阁《四库全书》珍本、清钞本等。《画论丛刊》收录。198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有王伯敏点校本。


绘宗十二忌

在线阅读: https://www.wenshuoge.com/book/4752/

中国画论著。又称《画家十二忌》。元代饶自然撰。一卷。成书于至正庚辰(1350)年。主要版本有明崇祯八年罗周旦《古今画鉴》刻本、《绘事微言》本、《画论丛刊》本、《中国画论类编》本及人民美术出版社邓以蛰、马采标点注释本。饶自然,字太虚,号玉笥山人,江西临川人。以诗画名于时,画得马远笔意,精于画理。本篇原为所著《山水家法》的附录。主要从布置、形象、比例、用墨、设色等方面论述山水画练习中的偏失,一一皆为形像而言,共列“十二忌”,依序为:一曰布置迫塞,二曰远近不分,三曰山无气脉,四曰水无源流,五曰境无险夷,六曰路无出入,七曰石上一面,八曰树少四枝,九曰人物伛偻,十曰楼阁错杂,十一曰滃淡失宜,十二曰点染无法。言简意赅,系统地对山水画表现中的种种弊病进行了归纳分析,反映了作者在山水画创作实践中的经验体会。


江村销夏录

在线阅读: https://www.wenshuoge.com/book/4753/

三卷。清高士奇撰。此书是高士奇告归平湖之日,以所见法书名画,考其源流,记其绢素长短广狭,后人题跋图记等,一一记载而成此书。其体例很象《铁网珊瑚》和 《清河书画舫》,稍有不同的是间加评定之语,并将自己所作题跋附入其中。古代著录书画之书,至此体例才开始严密有致,所以后来的 《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多仿效之。又此书所录皆为高士奇亲见,考记更为精审。卞永誉的 《式古堂汇考》已将此书全部载入,可见此书极为鉴赏家所重。此书前有康熙三十二年(1693) 自序。书名 “江村”乃是高士奇之号。书中内容是从晋王羲之《袁生帖》记起,至明代陆治《榴花白雉图》止,只按时代为序,不分类,卷与卷之间亦无明显界限。书中对明代名家如文征明、沈周、唐寅、仇英诸家皆有所记,只缺董其昌,按其凡例说:董文敏公书画为近代第一,所见真迹甚多,另为一卷。但后世并不曾见,可能是未及刊行。另外书中亦有少量失实处。此书主要版本有:乾隆年间刘氏修洁斋刊本、日本宽政十二年江户须原茂兵卫等刊本、《风雨楼丛书》本。


芥舟学画编

在线阅读: https://www.wenshuoge.com/book/4754/

画学论著。清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四卷。作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自序”云:“我吴兴山水清远,甲于天下,生其间,得其灵淑之气,每借笔墨以抒写其性灵。”反映其强调自然美与人性美相结合的美学观点。卷一、二,论山水画的宗派、用笔、用墨、布置、穷源、作法、平贴、神韵、避俗、存质、摹古、自运、会意、立格、取势、酝酿等;卷三论传神,分为传神总论、取神、约形、用笔、用墨、傅色、断决、分别、相势、活法等;卷四为人物琐论、笔墨绢素琐论、设色琐论。强调绘画之美,应把握对象的真实,并要求在动态中迅速表现对象的个性。认为南北方虽有不同风格个性,却不分高下。肯定学习传统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正”与“偏”区分的根本标准:“天地之气,各以方殊,而人亦因之。南方山水蕴藉而萦纡,人生其间,得气之正者,为温润和雅;其偏者则轻佻浮薄。北方山水奇杰而雄厚,人生其间,得气之正者,为刚健爽直;其偏者则粗厉强横。此自然之理也。于是率其性而发为笔墨,遂亦有南北之殊焉。”又说:“惟能学则咸归于正,不学则日流于偏,视学之纯杂为优劣,不以宗之南北分低昂也。”认为气韵生动,全赖用墨得法,“令光彩晔然也”。要求画家尊重自然,反对刻意摹写:“六书之有形象,即画之源也。且画之为言画也,以笔直取百物之形。洒然脱于腕而落于素,不假扭捏,无事修饰,自然形神俱得,意致流动,是谓得画源。若摹写过甚,加意求工,是因刻划而循流,其去源远矣。”原书早毁,独日本翻印《冰壶阁》刊本保存有译文,《画论丛书》、《中国画论类编》据以收录。


苦瓜和尚画语录

在线阅读: https://www.wenshuoge.com/book/4755/

一名 《石涛画语录》,中国画论著。清原济(石涛,1642-约1718)著。有《知不足斋丛书》本、《昭代丛书续编》本、《翠琅轩馆丛书》本、《四铜鼓斋画集》刻本等。1960年上海博物馆影印出版。原济是书画家、画学理论家,僧人。俗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因家难,五岁出家,法名原济 (一作元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陈人、清湘遗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自称苦瓜和尚。擅画花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画名极盛。书法工分隶,擅诗文,与弘云、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高僧”,对后来扬州画派与近代画风影响极大。精释、道、儒三教哲理,深究画理,融汇自己创作实践经验,著 《画语录》,全书1卷18章。内容大致可归纳为:(1)观察对象及表现手法,如《画章第一》、《了法章第二》; (2) 如何反映从自然中获得的感受,如《尊受章第四》、《资任章第十八》; (3) 题材处理和艺术构思,如《境界章第十》、《蹊径章第十一》;(4)运用艺术手段表现描绘对象,如 《笔墨章第五》、《运腕章第六》、《絪缊章第七》、《皴法章第九》、《四时章第十四》; (5)说明艺术的来由及如何借古开今,破格创新,如 《兼字章第十七》、《变化章第三》等。说理深邃,首尾井然。所论重视体察自然,谓山水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主张“借古以开今”,斥泥古不化是食人“残羹”等等。文中部分章节,措辞玄妙,掺杂老庄思想和禅语。


先秦政治思想史

在线阅读: https://www.wenshuoge.com/book/4756/

又名《中国圣哲之人生观及其政治哲学》。近代梁启超著。是作者1922年在南京东南大学讲学之讲稿。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全书分“序论”、“前论”、“本论”三部分,系统阐述了先秦思想的发展,对儒、道、墨、法四家的思想作了评介。以孔、老、墨为“三圣”,认为道家为“天治主义”,儒家为“人治主义”或“德治主义”,墨家为“新天治主义”(原注:对三代前之旧天治主义而言),法家为“物治主义”或“法治主义”。指出“中国学术以研究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中国的人生哲学及政治哲学“有独到之处,为世界任何部分所莫能逮”。认为中国政治思想有三大特色:“曰世界主义,曰平民主义或民本主义,曰社会主义”。本书鼓吹“人格主义”,反对阶级斗争学说和唯物史观。但在学术上有较高价值。版本还有1926年中华书局本。收入《饮冰室合集》的《专集》第13册。


六如居士画谱

在线阅读: https://www.wenshuoge.com/book/4757/

中国书画著录书。三卷。明代唐寅编著。书载录画家、评家王维、张彦远、郭熙、荆浩等诸家论画语录。有论画理,有论画法,或谈心得,或谈经验,皆为点滴经论,亦有参考价值。


梦幻居画学简明

在线阅读: https://www.wenshuoge.com/book/4758/

画学论著。清郑绩著。五卷。分凡例及论山水、论人物、论花卉、论翎毛、论兽畜等。提出“画虽小技,当究用笔用墨,炼形炼意,得气得神”。就山水画的述古、论形、论忌、论笔、论墨、论景、论意、论皴、论树、论泉、论界尺、论设色、论点苔、论远山、论题款、论图章等基本技法入手,强调“形象乃为画学入门之规矩也”,然后,才能谈“从有法归无法”。又从述古、工笔、意笔、逸笔、尺度、点睛、肖品诸方面,论及人物画,指出“写山水点景人物,以山水为主,人物为配”;而“写人物补景山水,则以人物为主,山水为配”。强调在一幅画中,或意笔,或工笔,不应有“一幅两家”的现象,认为“此近俗流弊”,“殊不合法”。又以述古、树木、草木、藤本等论花卉,提出“写花草,不徒写其娇艳,要写其气骨”。强调“色墨并用,工意兼全”、“练笔毋失花情,写生善用墨气”。以述古、山禽、水禽,论翎毛,在叙述传统基本方法之后,指出“须平日多看生鸟,胸有成见,执笔乃得传神也”。以兽类、鳞虫论兽畜,强调“不徒绘其形似,必求其精神筋力。盖精神完则意在,筋力劲则势在。”书后有作者同治五年(1866年)所作跋。《画论丛刊》据绍兴周氏藏钞本收录。


中国之武士道

在线阅读: https://www.wenshuoge.com/book/4759/

《中国之武士道》是梁启超为补足国民精神教育,实现中华复兴而撰写的尚武精神著作,在新时代发展中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尚武精神提出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然后对《中国之武士道》中尚武精神的意识冲突进行修改,实现尚武精神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有效结合.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之武士道》尚武精神作为近代救亡图存的呐喊,要求国民积极地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牺牲一切,展现出急迫,激进的爱国主义情感.但《中国之武士道》尚武精神内涵的\”生死观\”与新时代和谐发展观产生冲突.新时代尚武精神应彰显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仗义任侠的爱国主义色彩,始终围绕国家和人民利益,并在塑造国民人格和促进国家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绛守居园池记

在线阅读: https://www.wenshuoge.com/book/4760/

一卷。唐樊宗师撰。樊宗师,字绍述。河中 (今山西永济)人。始为国子主簿。元和三年 (808)举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后历任金部郎中、绵州刺史、左司郎中。又出为绛州刺史,有政绩,迁为谏议大夫,未到任而病卒。其文章力求出新,晦涩难懂,被称为 “涩体”。但韩愈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称誉其文章“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其作品较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 《春秋集传》十五卷、《魁纪公》三十卷、《樊宗师集》二百九十一卷,但大多已亡佚。《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九存其《蜀绵州越王楼诗》一首并序。《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存其文 《绛守居园池记》一篇。清孙之騄有《樊绍述集注》二卷。此书为樊氏为新居园池作的记,因其文辞晦涩,元赵仁举、吴师道、许谦为其记作了注释注。此书原有作者自注,但仅略注亭榭之名,其文意仍不明了,所以好奇者多为之作注、唐时有王晟、刘忱二家,其注早已失传,故赵仁举、吴师道、许谦先后为其补注。《绛守居园池记》一文仅七百七十七字,而众说纷纭,终无定论,以其相传既久,如古器铭识,虽不可音释,而不得不谓之旧物,赏鉴家亦存而不弃。有明刊大字本、明袖珍本、《续金华丛书》 本、晴川八识本、《四库全书》本等。


明画录

在线阅读: https://www.wenshuoge.com/book/4761/

中国清代徐沁(生卒年不详)编著。中国画史传著作,8卷。约成书于康熙年间。一说当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之后。作者自谓是继《宣和画谱》、《图绘宝鉴》而作。首以时代为序,列明帝及亲王能绘者13人。次以画科分,计有道释、人物、宫室(卷一)、山水(卷二至卷五)、兽畜、龙鱼(卷五)、花鸟(卷六)、墨竹、墨梅、蔬果(卷七)共10门,至于能画却又不甚清楚其所长,作者不敢臆断,强为列入画科者,则别录于汇纪(卷八)。总计全书共收入明代画家850余人,简附小传,略述画艺。正如作者所说:旁搜博访,“迄今二十年,稿凡三易,终不能免于挂漏”。前有自序,每画科前有短文“叙曰”作引,其中反映了作者从鉴赏家的角度对绘画的一些看法,并与当时在画坛占主流的推崇南宗贬抑北宗的观点,有所相左。


平民千字课

在线阅读: https://www.wenshuoge.com/book/4762/

陶行知,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新中国的教育之父”,他的教育思想是不断发展创造、不断进步的,是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教育理论中,有许多涉及或适用于语文教育的思想,对其所处时代及当今语文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平民千字课》是陶行知进行平民教育的教材,集中体现着陶行知的语文教育理论。全书共96篇课文,内容包括劝人读书唤醒民智、爱国主义教育、提倡自主和团结互助精神、日常行为规范、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时事政治、自然科学等;此外还有揭露贪官污吏和社会不平等的现象等。《平民千字课》于1923年11月由上海商务书馆出版,每部四本共售一角钱,初版很快销售一空。一个月后加印30万部。到1924年10月,已有50万人学《平民千字课》。《平民千字课》的编写和出版使上海和全国的成人识字教育首次具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内容。本书为第一册,虽为简单识字课本,但编写得也蛮有趣味的,比如《何九买东西》、《汤家太太做生日》。


乐论

在线阅读: https://www.wenshuoge.com/book/4763/

三国魏阮籍作。《乐论》继承孔子以来儒家的音乐观念。中国古代乐论正统思想的核心是“和”。《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宋代理学家程颐概括的更为明确: “礼只是个序,乐只是个和。”这个“和”并不单指狭义的和谐,它包括音乐的性质,音乐美的标准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等等。而且儒家的论乐总是与礼相提并论的,只有礼乐同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相亲相敬。阮籍在《乐论》中完全继承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孔子只是开个头,并未举出大概,而他却要细加考察。首先他指出“和”是音乐最高的审美标准,也是圣人、先王制乐的准则。只有合于这个标准,才能实现“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在“昔者”与“其后”的比较中,他推出雅乐是“正乐”的范本,因为它“使人无欲,心平气定”,甚至使孔子在齐闻《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最后归结为“圣人之乐,和而已矣”。儒家之所以这样推崇“平和”及雅乐,因为它符合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思想;雅乐的内容多以演述文治武功为主,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权威。所谓“礼乐正而天下平”,就是要求礼不能逾其制,乐不能失其声,这样才能尊卑有序,定象平心。阮籍甚至认为,礼乐虽然与时俱变,但“和”的准则却不能改,只要“改其名目,变造歌咏”就行了,其结果必然把雅乐引向公式化概念化的死胡同。与雅乐相对立的是淫声,这是传统音乐思想家所摒弃的“邪音”。值得重视的是, 《乐论》正视淫声是衰末之世的音乐, “乐废则淫声作”,而且这种音乐来自现实,题材广泛,为“百姓”所“安服”。 《乐论》说它“取于近物,同于人间;各求其好,恣意所存;闾里之声竞高,永巷之音争先;儿童相聚,以咏富贵,刍牧负戴,以歌贫贱;君臣之职未废,而一人怀万心也。”淫声虽然违背了和的宗旨,其感染力却远远为雅乐所不及。


琴操

在线阅读: https://www.wenshuoge.com/book/4764/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解说琴曲标题,记述古代琴曲内容的音乐著作。传为汉代蔡邕所作。全书分类收录47曲。第一类“诗经五曲”,第二类“十二操”、第三类“九引”、第四类“河间杂歌二十一章”。已知《琴操》版本一种是专著体例的本子,如《平津馆丛书》本、《读画斋丛书》本、《邵武徐氏丛书》等,其中以《平津馆丛书》本为最佳。另一种是辑佚书体例的本子,如清嘉庆五年(1800年)王谟辑自《初学记》等类书的《汉魏遗书钞》本。两种体例的几种版本在文字上大同小异,所记述的琴曲均为汉代以前音乐生活中流存下来的作品。


琴赋

在线阅读: https://www.wenshuoge.com/book/4765/

古代艺术美学著作。三国魏晋嵇康撰。其美学观点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强调音乐具有永恒魅力,无盛无衰,令人不厌不倦。高度赞扬音乐的感人力量:“纷淋浪以流离”;“奂淫衍而优渥”;“粲奕奕而高逝”;“驰岌岌以相属”;“沛腾遌而竞趣”;“翕韡晔而繁缛”。从重雅轻俗的美学思想出发,要求琴家保持“旷远”、“渊静”、“放达”的审美心胸,并阐述其声无哀乐的观点。认为音乐的各种现象变化,都由乐器的物质结构所形成,即由于“器和”、“张急”、“间辽”和“弦长”所产生的“响逸”、“声清”、“音痺”、“徽鸣”等现象,而乐器本身则总是保持其“洁净”、“端理”、“和平”的原貌。又从“怀戚者”、“康乐者”、“和平者”说明各种主观情感不同的人对于音乐的感受不同,而音乐本身仍只以“中和”来统物感人。其美学观点,反映了艺术走向自觉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价值自身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于寓教于美的艺术文学观点的一种批判与背离。有戴明扬《嵇康集校注》,所据明黄省曾嘉靖乙酉年(1525年)仿宋刻本;鲁迅手校《嵇康集》影印本;《文选》李善注本;《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版;《中国古代乐论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收录。


琴诀

在线阅读: https://www.wenshuoge.com/book/4766/

古代乐学著作。唐薛易简著。七篇。已佚。今仅存概要。认为琴的演奏,具有观察社会风气与审美教育的作用,可以陶冶人的情志和培养勇敢的意志。指出“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又强调演奏的“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之外,更强调内在情感之美。反对“以杂音悦乐为贵”的世俗审美观念。要求弹琴方法,必须“简静”,做到“简要轻稳”。反映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规范。宋朱长文《琴史》卷四掇其大要。明蒋克诚《琴书大全》卷十《弹琴》保存其中一段。《中国古代乐论选辑》据上述存录收录。


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留下评论